什么是“端腔”
端腔就是把气彻底地端起来说话,一般在配音演员或者播音支持身上发生的较多,但是把话端着会给人一种比较难以靠近的感觉
很多人都觉得端起来说话很好听,其实不然,这种问题一直普遍存在,其实也是刚才所谓的腔调问题的一种延伸,很多CV,尤其在YY上的各个pia戏平台,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觉。
适当的端腔更适合播音以及念旁白,有种高岭之花生人勿近的状态。但是播音一直端着,放不下去,会导致语流太平,缺少起伏,表达不生动不鲜明。无论是播音初学者,还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播音员,不同程度上,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
“端腔”可以改善吗
说话,原本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当你毫不犹豫的、没有刻意准备的去说话,这种状态就会是自然的。
学播音的过程中,背上的“包袱”越来越多,有时可能就会感觉越学,说话越不自然,像大家常打趣说的“不说人话”。思想上有多余的“负担”,顾虑太多,拿得起,放不下,播音就会变得不自然。
如果我们把“端起”和“放下”,看做是“播”与“说”的转换,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播”的时候,一般是比较“工整”的,相对生活中说话,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端”的状态。
“说”,则相对“随意”,比“播”更接近生活中说话的状态。
因此,只要“播说结合”,当忘掉“吐字发声”,不再去“划”重音停连,放下所有的包袱,回归到说话的本质(表情达意的冲动),吐字、气息、重音、停连,都会变得非常自然。
这时就有了“端起”和“放下”两种状态的转换。播音也就不会一直端着了。
“一秒”改变端腔
把“看稿”当成“看书”
我们在看书、看报纸杂志的时候,意思的“抱团”、句子的逻辑、文章的目的,这些都是“自动化”完成的。但是,如果让我们朗读报纸,我们可能就会突然变得“语意不清、逻辑混乱、漫无目的”。“看书”时我们有理解能力,而“念书”时却突然失去了理解能力,这就是一个矛盾,原因就是“念书”时,我们的思维没有跟随稿件运动。
因此,在“备稿”、“看稿”时,我们要尽量忘掉这是要播的“稿件”,把“看稿”当成“看书”。这样一来,我们立刻又能恢复非凡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我们专注于稿件的“内容”,充分调动思维。
小声快速的读稿
在看书“默读”的基础上,可以小声的、快速的朗读,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保持“看书”时的思维运动状态,停连、重音都会基于你对稿件“理解”而自然的呈现出来,从而避免了一开口就习惯性地进入“拿腔拿调”的状态。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把这种“思维跟随稿件中的每一句话运动”的状态延续到播音实践中。
忘稿
即使在充分备稿的情况下,开口播音时,也要尽量保持像刚拿到稿子,“第一遍读”一样的心理状态,这样有助于保持一种“新鲜感”和“求知欲”,让思维始终参与到播音中。
无准备的说话
考试写作文时,或许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时间比较充裕时,我们会尝试把每个字尽量写得工整好看。而当我们发现时间不够时,往往就没工夫顾及字写得好不好看了。这就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播音时,我们也要尽量让自己没工夫“想太多”与“说意思”无关的东西。可以尝试,适当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开口说话前处于一种“无准备的状态”,一种“下意识”的说话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是直奔“目的”去的,是有助于快速改变端腔的。
说话,多大点事
不要把播音弄得太高深、太复杂,什么吐字发声、内三外四,在学习时,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系统的一个一个知识点去练习、掌握。播音时,我们要统统地跟它们(理论)说再见,全部忘掉,扔进垃圾堆,因为在你播音时,那些理论、技巧只会给你的播音增加负担,会成为你流露“真情”的障碍。
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端腔说话?因为我们不会去想“这句话我该怎么说”、“哪个字重音、哪个地方停顿”。我们只会想“我要说什么”、“我要表达的意思、态度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说?”。播音前,可以暗示自己,播音,不就是说话嘛,多大点事。从认知上,尝试丢掉包袱,轻装上阵。我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确了目的,有了说话的冲动,就能化繁为简,摆脱很多形式上的束缚。
网站建设:洛阳恒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