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像的景别——
洛阳编导培训班
思考题:①、如何划分景别?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景别在影片中各有什么作用?
③、特写在电影中有什么作用?
④、举三个好的、和三个不好的“特写”的例子,谈如何用好“特写”镜头?
⑤、如何认识和评价景别元素?
一、景别的划分
如何划分景别,讲法很多。我觉得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①、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是被摄主体;
②、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
远景:广阔的场面,画面中如果有人,那么,每个人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全景:成年人的全身。
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
近景:成年人胸部以上。
特写:成年人肩以上的头,或被摄主体的细部。
┌─────────┐ ┌─────────┐
│ │ │ │
│ │ │ │
└─────────┘ └─────────┘
不同的景别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我国古代绘画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一部电影的影像就是这些能够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景别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不同的景别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
二、远景
表现广阔场面的电影画面。如果画面中有人,每个人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作用:
1、介绍环境。
2、抒情。主要是空镜头:蓝天、白云、鹰击长空、大雁南归……
我认为作用如下:
1、常规电影:电影的开头起始于远景。电影的结尾收结于远景。
2、远景的契机:
例子:《鸟人》第二次飞翔
3、远景的“魂儿”与张力:
好的远景不应为介绍而介绍,显得单调而呆板;同时,好的远景也不应为抒情而抒情,象个嗲声嗲气的造作的女孩。好的远景应该是浑然的,它既有介绍又有抒情;好的远景应该是有“魂儿”的。
例子:
《阿拉伯的劳伦斯》:
作用:
①、表现沙漠的美
②、沙漠的灵魂
辽阔的大沙漠是有生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阿里酋长就是沙漠的灵魂。
《黄土地》:
第一主角是──“黄土地”。(大地母亲)。
写“黄土地”,只能用大量的远景。
《黄土地》的开头:
1、远景 落日时分的千沟万壑。 15尺(呎)
2、远景(叠化、横摇)画左向画右摇。落日时分的千沟万壑 12尺
3、远景(叠化)空空的山墚,顾青渐渐走上来。 12尺
4、远景(叠化、摇)由陡然跌落的土崖上摇至月亮。 14尺
5、远景─全景(叠化)山墚上顾青远远走来的身影。 11.2尺
6、全景(叠化、横摇)画左向画右摇。深沟纵横的山坡的横段面 12尺
7、全景一中景(叠化)顾青渐渐走下山来的身影。 15尺
8、远景(叠化、横摇)画左向画右摇。落日时分的千沟万壑。 12尺
(1──8 脚步声渐起……)
上面8个镜头中,有6个是远景镜头。从这6个远景镜头中,我们不仅了解了环境,我们更会感到镜头后面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浓浓的诗意。
为了拍好远景,我们必须用心研究我们所要拍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找出它们的独特之处。这样我们拍出来的才不是一个个呆板、无生命的景物,而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灵魂的世界。
一般来讲,拍好远景起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季节因素:同一场景,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会有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②、时间因素:同一场景,早晨、中午、晚上,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③、天气因素:同一场景,晴天、阴天、风天、雨天,不同的天气,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④、机位、光线因素:摄影机不同的机位,所拍到的场景会有不同的光效效果。一般来讲,拍远景应尽量避免顺光,应采用侧光、或侧逆光。使景物具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陈凯歌在上面那段分镜头的后面,有这样一段注:“这一组叠化镜头要在黄昏或阴天拍。顾青走三次,走的速度不要变化,别东张西望,正常走,别让动作和脸发感慨,别激动,别想什么天地万物。将来效果自然有,画面比咱们谁的力量都大。”)
由于远景包括的内容较多,观众看清画面的时间也应相对延长。故远景镜头的长度一般不该少于5米,即10秒。
(1呎=0.305米, 1秒=1.5呎)
4、境界与升华
《樱桃的滋味》:
《樱桃的滋味》的结尾:境界的升华
《再见南国》
《再见南国》的结尾:
插:远景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突出人(写意).
因为信息量大,所以远景的呈现时间要相对长一些.
远景镜头不太适合表现运动,
通常情况下镜头不会运动的.
三、全景、中景、近景
全景、中景、近景这三类镜头是一部电影中的骨干镜头,或者说是常用镜头,在整部影片中它们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上到人与人的交流,下到一个人的表情变化,一般都用它们进行表现。
处理这些常用镜头需要注意的是:
①、这三类镜头中,全景往往是拍摄一场戏的总角度。它制约着这一场戏中的所有的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色调、以及被摄对象的方向和位置。
所以,在一场戏中,全景无论最后剪辑的时候它是接在前面还是接在后面,实拍的时候,都应该先拍。另外,全景镜头的长度一般不应少于3米。
②、由于中景是表演场面中的常用镜头,所以全景、中景、近景这三类常用镜头中,中景又是“常用中的‘常用’”。所以,处理中景镜头时,要使人物和镜头调度富于变化,同时还要使构图新颖完美。所以,在一部常规影片中,中景处理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这部影片影像成败的关键。
插:画面中的人物是很完整的.(呈现出人还有环境的一部分)
主镜头\建立镜头 一般来说用全景
在中景中环境开始居于次要地位,因为拍摄人膝盖以上的部位,可以使我们看到更多细节,使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参与感更强.
中景别太常规,显得比较中庸,难驾御.
近景的空间更加淡化,开始注意质感和表达.可以进行人物角度的发挥(因为开始感受不到地平线,可以调整摄影机的水平了).
四、特写
特写是电影元素中的一种特殊元素,它多用来表现人的头部,和被摄主体的细部。
特写元素在电影中的作用:
1、特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
2、特写能够有力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通过细节刻划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巴拉兹讲:“我们能在电影孤立的特写里,通过面部肌肉的细微活动,看到即使是目光最敏锐的谈话对方也难以洞察的心灵最深处的东西。”
让·爱浦斯坦在《你好,电影》一文中讲:“特写镜头通过近在咫尺的印象增加戏剧性。心中的痛苦也仿佛伸手可及。如果我伸出双臂,我就会碰到你,感到不安。我悉数着根根痛苦的睫毛。我简直可以感到你的泪水的滋味。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脸这样贴近我的脸……”
3、特写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和对生活的认识。
巴拉兹讲:“一个蚁堆从远处看来仿佛是静止的,但是走近一看,这里却是一片忙碌的活动。如果我们能够很仔细地通过特写来观察灰暗、沉闷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微的戏剧性现象,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是有着许多非常动人的事情的。”
巴拉兹讲:“我们对生活面貌认识模糊不清,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感觉迟钝、眼光短浅和观察不深。我们只是滑行在生活的表层。摄影机已经为我们揭示出作为一切重大事件产生根源的各个重要问题的内核:因为最重大的事件只不过是各个微小因素运动的最后结合。一连串的特写可以使我们看到一个整体变成各个个体的那一刹那间。特写镜头不仅扩大了而且加深了我们对生活的观察。”
4、特写与“好莱坞的介绍方式”
“好莱坞的介绍方式”:
例子:《鸟人》:
例子:《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心在手上”
《花边女工》结尾:
《我的美国叔叔》
《红色的沙漠》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的特写。
特写其实是把一些平时我们肉眼不易察觉的东西,放大、夸张给我们看。放大和夸张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都是放大和夸张其实也就没有放大和夸张了。特写如同音乐中的高音,音乐中不可能都是高音。国产电影中特写镜头过多,其弊病是:
①、由于都是“突出”,结果到了真正应该突出的地方也不能“突出”了。
②、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不重要的人物和细节上去,干扰了影片的叙事和主题。
所以,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特写的造型感十分强烈,十分适合控制影片节奏.
特写镜头一般很短的,信息单一且集中.
五、景别元素的简单评价
我认为:在一部影视作品中,表面上看,就象我们前面所讲述的那样:景别决定了被摄主体在画格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所以,不同的景别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换句话说景别是电影影像语言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述语言。
但是,如果我们作更进一步地分析,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我们还应该对景别建立以下认识:
①、景别的主观性:在电影的诸多视听元素中“没有比景别再主观的东西了”。这其实是说:景别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创作者想让他的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到底要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形象一点说,创作者是在“叫你看什么!”,还是在“随你看什么。”
一般来说,较小的景别,由于被摄主体在画格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或者说在画格中被强调、被夸张、被放大处理,所以,它往往是创作者带有较强指令性地在“叫”欣赏者来观看被摄对象,即所谓的“叫你看什么!”或者说是“你们看看呀,这是一张多么沧桑的脸呀!这是一只多么动人的手呀!你们看看,一颗多么晶莹的泪珠现在流出了这双美丽的眼睛呀!……”
②、景别决定影片的风格:与第一点相关联,在一部电影中,它的景别元素的运用,直接决定了这部影片的风格特征。如戏剧性因素较强的影片,(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它们必然要运用或者说是依赖近景、特写等较小的景别,来突出其戏剧化特征,来把观众带入其波澜曲折、催人泪下的戏剧化情境;与它相反,戏剧性因素较弱,追求生活化的电影,它们则也必然更多地使用全景、远景等较大的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的倾向,把观众带入那种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戏剧化情境。